台灣倉頡在巴紐:劉力慈的部落宣教行
原文出處
「幾乎每個差會的人都會問我兩個問題,第一,妳英文怎麼樣,第二,妳有其他國家的護照嗎?」中華威克里夫翻譯會宣教士劉力慈回憶,當她決定踏出海外宣教這一步時,曾四處尋找合適的差會,而各差會幾乎都提出上述的這兩個問題;差會是差派宣教士的組織或機構,通常是國際性的。
第一個問題不難理解,要做跨國宣教,國際語言的使用能力總不能太差;之所以有第二個問題,主要是因為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從台灣派出去的宣教士常常因為居留證的問題,每隔幾個月就要進出服務的國家一次,非常勞民傷財,因此有些差會希望台灣宣教士有第二個護照,這樣行動比較方便。
沒有其他國家護照的劉力慈跟上帝說:「我熱愛我的國家,我熱愛我的身份,上帝啊,如果你要差派我,請解決這個問題,我不要拿別國護照出去。」
巴紐歡迎台灣宣教士
之後,劉力慈去參加「中華威克里夫翻譯會」的禱告會,那次禱告會放了一部片子,談「巴布亞新幾內亞」(一譯「巴布亞紐幾內亞」,簡稱「巴紐」)正在進行的識字教育工作;影片結束後,工作人員突然強調了一句:「巴紐非常歡迎拿台灣護照的宣教士去他們的國家。」劉力慈相信,這話是上帝給她的回應。
在巴紐,劉力慈進行了四個半月的訓練,包括認識他們的文化、會自力蓋他們的房子、生火做飯,還有體力訓練,要在叢林中健走,開始時是不揹行囊走一個小時,慢慢增加,到負重二十多公斤在杳無人煙的叢林中連續健走三天三夜;海游一英哩(一‧六公里),等等。之後,要在未來服務的部落裡實際生活五個半月,確定有能耐可以跟當地人溝通、可以「活得下來」,才算通過考核,正式被中華威克里夫翻譯會差派為宣教士。
劉力慈去的部落是「該亞克語族」(Keak),在巴紐北部,一部分人仍過著石器時代的原始生活,「在這裡,蚊子又多又毒,『歐護』根本不夠用,」劉力慈開玩笑說:「晚上睡覺時聽得到老鼠在開運動會。」劉力慈的工作是將《聖經》翻譯成該亞克文字,但該亞克語族只有語言,沒有成文的文字,因此劉力慈還需要先造字。
女倉頡在當地造字
巴紐官定「國語」有兩個,一是英文,一是「托比森語」,劉力慈需先學會托比森語,跟部落裡知識程度較好的人溝通,再學會當地的語言,跟當地人做朋友,然後為該亞克語造出文字來,接著,把《聖經》翻譯成該亞克文,讓當地的人有機會可以懂得《聖經》;翻譯出來的內容要經過威克里夫翻譯會資深顧問審閱才可以正式出版。
早在12世紀時,西方的宣教士就已經陸續來到這裡,並且講述信仰,只是從來沒有人直接用該亞克語和文字跟他們說上帝;劉力慈好比該亞克的倉頡,一個字、一個字造,然後再用這些文字,翻譯出這個世界上的第一本該亞克語《聖經》。她和同工們所選擇翻譯的第一卷書是〈約拿書〉,主要是因為篇幅短而有故事性,比較能吸引當地人。
劉力慈說,〈約拿書〉的翻譯完成是當地的一件大事,大家敲鑼打鼓、相招到廟前聽〈約拿記〉。當翻譯同工唸著該亞克語的約拿故事時,人們激動得不得了:「以前只看過白人有他們的《聖經》,想不到現在我們也有了自己的《聖經》。」
打開香蕉葉的豬肉
有個人用該亞克的比喻跟劉力慈說,從前《聖經》對他們來說好像是「香蕉葉包著的豬肉」,豬肉在該亞克是很珍貴的東西,可是用香蕉葉包著,「豬肉到底有多香、多好,我們也不知道,」現在有了該亞克文的《聖經》,「就好像香蕉葉已經打開了」,當地人說:「我們胃口大開,請再多來一點!」
不過,族裡的人看了該亞克文版的《聖經》,卻發現只看得懂插圖,看不懂文字,這也難怪,因為該亞克字才剛造完成,需要更多的識字教育,才能慢慢普及,但至少在朗讀時,族人聽來都有一分親切感,也更有興趣。
翻譯《聖經》的工作陸續進行,〈路得記〉、耶穌的故事也都已完成,「當地人求知若渴,催我們加快腳步。」除了翻譯,劉力慈還做教育紮根的工作,「但我們不從美國、不從澳洲進口教材,而是用該亞克傳統習俗編輯教材,希望當地人從認識自己的文化開始,建立自信、瞭解世界。」;她預定在該地蓋一個「老師訓練中心」,作為教室和宿舍,「很多外地人來此學習,往返間要走上6小時,雨季時,大雨過胸,來來去去實在太危險了,」中心蓋成後,想上課的人可以在這裡住一段時間,學習的品質比較好。當然,蓋中心是需要經費的,目前劉力慈正在募款中。
該亞克人還有什麼需要呢?「老花眼鏡吧!」劉力慈說,很多成人開始學識字後,發現文字好小、看不清楚 ,「所以如果你家有用不上的老花眼鏡,就捐給我,我有大用。」
一個台灣女子為什麼會單槍匹馬、遠渡重洋去一個陌生的蠻荒部落做翻譯《聖經》和教育傳承的工作呢?劉力慈想了想說:「我想幫助該亞克人瞭解一件事:你不必先學會英文才知道上帝愛你。」
註:「中華威克里夫翻譯會」聯絡電話:(02)27038772 ;email:wycliffe_taiwan@wycliffe.org;
Wbtttwn@ms3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