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4日

以色列建國六十週年紀念攝影展

我很想去看,展出時間很長,找一天去好了。

(不過有好多座談喔,弄得實在太文藝...)

------
以色列建國60周年紀念-國家的誕生:保羅‧高曼、大衛‧羅賓哲攝影展暨丹‧雷辛格設計展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Israel - Birth of a State
Photo Exhibitions of Paul Goldman and David Rubinger The Art of Design: Dan Reisinger


開幕典禮
時間:2008/ 3/ 13(四)下午15:00-17:3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A展覽室

記者會
時間:2008/ 3/ 12(星期三)下午14:00-15:3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第一會議室

專題演講
演講時間:15:30-17:30
演講地點:視聽室/洽詢專線:(02)25957656轉315

場次
1.時間:97.03.12(三)
講題:路徑:當代設計觀點
主講人:丹.雷辛格 / 以色列設計家

※請購票入館,免費參加,自由入場。

專家導覽
導覽時間:14:30-15:30
導覽地點:3A/洽詢專線:(02)25957656轉315

場次
1.時間:97.03.16(日)
講題:丹.雷辛格艷麗奪目的內在聲音
主講人:林盤聳 /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文化創藝產學中心主任

2.時間:97.05.04(日)
講題:以色列建國60年紀念展的當代觀點
主講人:游本寬 / 政治大學廣告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3.時間:97.06.22(日)
講題:以色列國家的誕生
主講人:江春男 / 資深評論家

-----
為了慶祝以色列建國60週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與駐台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合作舉辦本次聯展,共分為「攝影」與「設計」兩部分。 攝影展介紹兩位以色列報導攝影大師保羅‧高曼(Paul Goldman, 1900-1986)與大衛‧羅賓哲(David Rubinger, 1924-)的作品。高曼與羅賓哲同為以色列國家級的攝影家,他們用鏡頭紀錄關鍵的歷史時刻與政治人物影像,架構以色列的建國史;也拍攝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是政治人物輕鬆的私人生活,例如高曼曾經近身拍攝以色列第一任總理大衛‧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在海邊練習倒立的作品,呈現政治人物幽默的一面。

設計展介紹以色列最重要的設計家丹‧雷辛格(Dan Reisinger, 1934-)的作品,雷辛格是以色列最重要的設計家,也是國際設計界知名的藝術家,他的設計語彙簡潔、明快與自信,完美結合了形式、色彩、功能等創作要素。他的設計作品由三種顏色組成:孩提時在納粹政權迫使下佩戴的六角星的黃色、俄國解放軍軍旗的紅色,與以色列天空的藍色,這三種顏色貫穿他全部的作品,洋溢者自由與活力,充滿著激情與創造力。從他的大量作品,更可以看到東西文化碰撞後的絢爛火花,及中東文化與跨國的多元對話。

----


保羅‧高曼 Paul Goldman
1900年,保羅‧高曼出生於布達佩斯,1940年流亡以色列,即當時的巴勒斯坦。隨行只有他的新婚妻子與相機 。初抵該地,高曼夫婦因「非法移民」的身份被拘留在鄰近海法市的阿特立特。接著,高曼旋即加入英國陸軍,並在多布魯克戰役中兩度受傷,之後又遭受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的軍隊「沙漠之狐」襲擊。自陸軍光榮退伍後,高曼開啟了他的攝影生涯,其悉心保存的四萬餘張底片,大多是在1943年至1965年間為國際通訊社所拍攝。高曼於1986年過世,首次個展於2004年9月在臺拉維夫舉辦。他的一生,如同一段冒險的旅程,展現在他的影像作品裡。

保羅‧高曼記錄時代的珍貴照片,與獨特視野的拍攝角度,鞏固了他在報導攝影領域的地位。他記錄了當時由英國託管的以色列、猶太屯墾區、臨時難民營、賽普勒斯島的「非法」移民營、大屠殺倖存者的流亡、獨立戰爭,以及將葉門猶太人運往以色列的「魔毯」行動,拍攝的對象包括流亡難民、外交人員、領袖總理與尋常百姓。

直覺敏銳、要求完美,加上對題材慧眼獨具,讓高曼成為最專業而傑出的報導攝影記者。高曼所收藏的四萬張底片,有些至今尚未對外發表,其內容之豐富,遠非一場展覽所能盡述。

他的作品不是以極小的字體具名發表,就是根本不具名地收在合輯裡,所以高曼有許多進到國家名人堂的作品都是作者未詳的狀況。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班‧古里安在荷茲利亞海灘著泳衣倒立的經典相片。

像是一場遲來的正義,希望藉由展覽為保羅‧高曼恢復應得的榮耀,也讓我們有機會欣賞並推崇他的成就。

參考網站


大衛‧羅賓哲 David Rubinger
1924年生於維也納,在整個家族經歷納粹大屠殺後,1939年大衛‧羅賓哲移民至以色列,接著搬到巴勒斯坦,並在囤墾區工作了3年。1942年,羅賓哲加入巴勒斯坦的英國軍隊第8軍團,二次大戰期間在埃及的西部沙漠與馬爾他服役,然後調至猶太軍團。在巴黎的一次偶遇,讓他獲致一台35釐米小相機,從此決定以攝影為生。

1948年,以色列獨立戰爭結束之後,大衛‧羅賓哲開始擔任地方報紙的特約攝影,後來為一家地方雜誌《猶太世界》雇用,偶爾也接些國外出版社的案子,其中包括《倫敦畫報》。1954年,羅賓哲首次在美國《時代》雜誌發表兩張照片。之後他與《時代/生活》雜誌的合作關係漸漸越來越密切,到了1970年代初期,他成為《時代》雜誌的特約攝影。


1948年,羅賓哲不僅親眼目睹以色列的建國過程,隨後並經歷了7場戰事,作為《時代》雜誌的攝影記者,使他時常有機會近距離觀察戰事。1967年,羅賓哲捕捉到以色列歷史中一個關鍵的畫面,而日後這也成為他的代表作:畫面中,3名以色列傘兵虔敬地站在剛收復的聖地西牆前。

因為工作的關係,大衛‧羅賓哲認識不少以色列的政要,並贏得他們的信任,其中包括班‧古里安(以色列首任總理)、 梅納城‧比金(1978年獲諾貝爾和平獎的以色列總理)、摩西‧戴揚(以色列名將),以及世界領袖如美國的卡特總統、雷根總統,與奧地利的總理克萊斯基。這些領導人讓羅賓哲隨行記錄他們的國際行程,例如比金於1977年拜會埃及強人沙達特後,後前往奧斯陸領取諾貝爾獎的歷史之旅。羅賓哲亦曾陪同西蒙‧裴瑞茲(曾任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曾任以色列總理)等領袖出訪。此外,也拍了許多影藝名人,例如法蘭克‧辛納屈、帕華洛帝等人。

大衛‧羅賓哲以其獨特、敏銳的方式觀看周遭世界,為將來的世代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歷史資料。
參考網站

1 人留了意見:

momo 提到...

以色列建國60年了,哪麼巴勒斯坦呢?
難道他就活該被滅國嗎?台灣因為親美而辦了這個以色列建國60年的展覽,是否也該自省,因為老美大哥一手撐腰的我們,是否更應感同身受巴勒斯坦今日的處境?!沒有老美大哥大,其實我們就是中國威脅下的難民。
以色列沒有特別偉大,巴勒斯坦也不該如此破碎!